PG电子官方-斯洛伐克选手出尽全力,赢得尊敬

PG电子PG电子 体坛热度榜 2025-09-15 11 0

  对于中国大企业来说,过去近20年间的目标——“做大(big)”已基本完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追求新的目标——“伟大(great)”。

  “伟大”不仅意味着要持续生存和成长,更要拥有完全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创新力以及对全社会、全人类的独特贡献,受人尊敬。

9月,“2017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长足进步;但创新力不强、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不高、过度多元化、管理粗放、国际化程度很低这五大不足仍待弥补。

  

  2017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已经提高到了280多亿元;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不含港澳台)企业也多达105家,未来也拥有更大的潜力。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跨越较长时期的新常态阶段,传统增长动力逐渐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在快速形成。

  

PG电子官方-斯洛伐克选手出尽全力,赢得尊敬

  对于中国大企业来说,正在从“做大”往“伟大”的目标前进;“大企业”与“伟大企业”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目标。

  今天,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大企业,能称得上“伟大企业”的还非常少,甚至“受人尊敬”的也不多,更谈不上对全社会、全人类有独特创新和贡献;正因如此,中国大企业才要从优秀走向卓越,再从卓越走向伟大,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

  

  缺少重大新产品、新市场和较高价值创造的能力

中国企业500强中利润最高的20家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从事资金、资源、能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企业,包括银行、保险、电信、电网等;只有3家科技类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华为。

美国企业500强中利润最高的20家企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业类企业多达12家:苹果、Alphabet、微软、强生、高特利、沃尔玛、吉利德、IBM、思科、宝洁、英特尔、Facebook。

中国A股市场中市值最大的企业和美国市值最大的企业也存在这种迥然不同的差异。美国企业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能够创造重大新产品、发现新市场以及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伟大企业,而在世界500强中拥有首屈一指的盈利能力,同时也拥有很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迄今为止,多数中国大企业仍然是靠资源能源等大进大出的模式实现规模扩张,部分企业在成为伟大企业的路途上才刚刚起步。

  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难以突破“低端锁定”困境

PG电子官方-斯洛伐克选手出尽全力,赢得尊敬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后者牢牢控制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国企业仅能靠低劳动力成本赢得一点微薄的加工费。中企在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时,很难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境。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制药、汽车、军工、半导体及芯片等领域,中国企业在高端环节、核心零部件方面都缺乏与西方先进企业进行竞争的能力;如进入世界500强的五大国有汽车企业,都很难突破西方跨国汽车企业留下的“20万元天花板”,甚至在制药、半导体等领域,中国没有一家能与西方跨国企业相提并论的企业。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但中国制药企业桂林制药厂并未因此崛起,相反却成为瑞士诺华公司的原料药提供商。

  业务分布过度多元化,难以“力出一孔”

观察那些全球领先型的大企业,基本上都是有限的、有关联的多元化,企业利润也多来自于主业,而且实业企业很少兼营金融业。

反观中国许多大企业,主业不突出甚至没有主业,企业横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领域,什么都做又什么都没做精做透,加起来规模不小但却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比如最近两年先风生水起、又急转直下的乐视,其凭借互联网生态圈概念和商业模式,开始赢得了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认可,不但互联网电视销量第一,同时也成为创业板第一股,但其后来又进入关联性很低的高端汽车制造领域,终于债台高筑,易手他人,功亏一篑。

还有更多的中国实业企业,近年来纷纷进入金融领域,想做产融结合型的金融控股集团;这虽然出于资本逐利的本性,但却缺少了实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资源分散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领域,难以聚焦、突破和超越。

  管理水平仍然粗放,“大企业病”问题突出

世界上有许多一流企业,凭借世界一流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独步全球,与之相比,许多中国大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很粗放,与国际先进企业有很大差距。

?管理层级非常多,股权关系极为复杂,管理成本非常高。

很多大企业子孙公司很多,管理架构叠床架屋;也有很多大企业热衷于搞“某某系”;还有一些企业规模才一两百亿元就得了严重的“大企业病”。

? 战略管理水平不高,甚至缺少商业常识。

近几年有不少中国大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一些企业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为了响应号召而走出去,有的甚至政治算计高于商业常识。

? 过于热衷于哲学层次上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战略的思考。

一些大企业的领导人喜欢将精力过度集中于空泛、高深的理论之上,热衷于从易经、道德经、金刚经、孙子兵法中寻找管理的灵感,而十分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企业缺乏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思想,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形式主义;企业内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但企业竞争力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管理停留在“差不多”的层次。

?企业内管理制度虽多,但仍存在重大漏洞,以致产生重大腐败或不合规问题。

  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真正的全球公司少之又少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尽管一些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

2017中国企业500强中,海外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215家,近六成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低于10亿元或没有海外营业收入;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50%的只有10家,海外资产占比超过50%的只有9家,海外员工占比超过50%的只有3家。

中国前100名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最近几年没有显著的提高,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换言之,多数中国大企业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市场在很多方面是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场,有理由在中国市场投入更多资源和布局;另一方面,是因为更习惯于在中国政策环境中发展,而对走出去缺少梦想和信心,同时对国外的政治商业环境、法律及文化环境不甚了解,尽职调查不充分,成本收益及风险管控缺乏预案,有的甚至有很大盲目性,从而得到了很多损失和教训。

  2017中国企业500强特征分析

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大多数企业业务遍布全国,其中一部分业务也遍布世界,但总体上,企业总部所在地和业务范围有高度拟合性。

2017中国企业500强分布在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上榜企业最多的是广东省,高达到51家。

?规模特征

2017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达到历史新高,门槛提高幅度史上最大。入围门槛为283.11亿元,较上年500强大幅提高了39.65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增速同向上升,超千亿元的大企业群体继续扩容,营业收入超过1千亿元的共有157家,较上年增加5家。其中,仍然只有4家超过1万亿元的大企业。

另外,新入围企业有三大特征:一,成长速度快;二,专注实业,传统实业企业在转型,新型实业企业蓬勃发展;三,金融、房地产企业仍然快速成长。

? 效益特征

从2017中国企业500强绩效看,近年来亏损面、亏损额持续扩大的态势得到了遏制,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占比下滑态势得到扭转;当然,这只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初步成效,500强大企业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仍然需要提高。

其中,净利润总额持续上升,但增速连续三年下降,资产利润率连续六年下滑,为十年来最低水平,亏损面和亏损额近五年来首次大幅减少,营业收入负增长、净利润负增长的企业数量较上年明显减少,净资产收益率连续5年下降,缴税贡献五年来第一次负增长,职工总数5年来在波动中增加,制造业企业利润近六年来首次显著反弹,五大国有银行的合计净利润仍在增加,但在500强的占比连续三年下降。

? 所有制格局和发展特征

国有企业数量首次低于60% ,中央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发展面临挑战;地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较上年明显好转,民营企业成长远快于500强平均增速。

? 行业特征

观察十年来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能清晰地发现互联网企业在榜单上的数量越来越多,排名越来越高。其中,可以看出:

? 互联网应用层企业群体茁壮成长,互联网软硬件支撑层企业群体大有希望;

? 电信基础运营商企业群体的挑战前所未有;

? 国防工业企业群体挑战和机遇并存;

? 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群体能力超强,运行平稳;

? 钢铁企业群体整体扭亏,情况好转;

? 有色企业群体整体扭亏,但仍惨淡经营;

? 建材企业群体经营情况良好;

? 能源企业群体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 煤炭企业群体整体扭亏,但旱涝不均;

? 石油企业群体地炼企业快速成长;

? 新能源企业群体持续快速发展;

? 电力电网企业群体经营压力很大;

? 汽车制造企业群体自主品牌快速成长;

? 铁路设备制造企业群体的业绩有所下滑;

? 金融企业群体、商业银行群体营业收入普遍下滑;

? 保险行业群体繁荣中有隐忧;

? 多元化金融公司群体业绩差异巨大。

? 创新特征

五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有373家企业提供了专利数据(不含部分知名企业如华为的专利数据),合计拥有专利73.7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2.94万件;有323家企业提供了标准数据,它们共参与制定标准39393个,其中国内标准37487个、国际标准1403个,有6家企业参与制定标准数量超过1000个。

?国际化特征

中国大企业海外营业收入有所增加,海外资产同比显著增长,海外职工人数显著增加。

? 兼并重组活动

2017中国企业500强共有148家企业实施了兼并重组活动,共实施了1497次并购重组活动,比上年的688次有大幅上升,单位企业实施了10.11次并购重组活动,显示出在经济持续下行条件下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活跃度有显著提高。从行业看,兼并重组活动发生在多个行业,没有一致的特征。

【声明:部分图文经本人专业加工,无意侵权,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PGSoft观点。
本文系作者授权PGSoft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